心理文章
×
你感到孤單,因為不知道如何讓他人進來
「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善於表達自己需求的人,甚至在重要他人的面前更甚之,有時候好像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理解我...就像是我跟大家都格格不入,也逐漸不會去期待誰可以懂自己了...當然會感到孤單...但那好像也沒有辦法...」
也許你感覺到自己就像是住在一個孤獨星球,即便感到孤單,但那似乎只能夠獨自忍受。
其實,有時候並非他人不懂自己,而是在關係的互動中出了狀況,那使我們與他人的距離慢慢地被拉開,也許是為了保護自己、又或者是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向他人靠近。
關係並非利益交換,也不是你讓對方比較多,對方就理應回應你的期待
有一種互動模式是習慣順著他人、以他人的需求為主,期待表現出一個「好相處」的特質。不過,在一段關係中這樣的模式終將失衡,長期作為關係中付出或是沒有表達意見的那一方,不但忽視了自己內在渴望被照顧的心情,在關係中亦不自覺地讓另一方變成了「只懂得接收卻不懂得付出的壞人」。
當埋怨著「為什麼我這麼能夠理解你,這一次你卻不行」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把關係當成某一種「利益交換」?就像是「如果我平常體貼你十次,那你第十一次當我需要時,你就一定要理解與同理我」一樣?
但關係並不是天秤,不是比誰做得多誰就有話語權,而是在彼此互動的過程中,清楚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好好的與對方溝通。
感到沒人能夠理解,而我們也沒有給他人機會
在臨床上有些故事,會說道「因為我自己喜歡被這樣對待...所以我也在示範給他看,那他為什麼沒有辦法理解?」
若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背後藏著的語言是「我其實有被你這樣好好關照的需求」,對對方來說,其實是很難以理解的;用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對待他人,而非用別人想要的方式對待他,聽起來我們也不清楚對方想要被對待的方式,而是一昧地使用「自己覺得好」的方式對待別人,也期待他人可以理解「這是我想要被對待的方式」。
這樣的互動模式既沒有辦法讓對方理解自己的需要,甚至給了對方一個大難題,若他人沒辦法從這些非語言的訊息中讀出本意,那又辜負了我們繞了一大圈的努力。
關係中並不是一方多努力,就能夠成全雙方
孤單,言下之意是感到只有自己一個人,即便是身邊圍繞著眾人,也感到沒有人真正的貼近自己。而這時候容易不小心「過度努力」,以為只要自己多努力一些,就可以成全一段關係。
在關係中最困難、也最需要學習的課題,莫過於練習表達自己,而這包括著太多「從自己出發」的課題,當我們無法理解自己的需要,自然也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讓他人理解;而在關係中需要意識到自己正在用什麼樣的方式渴求被理解,以及為何得不到想要的理解,這需要長時間的覺察與練習。
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學習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模式,在不同型態的關係中覺察自己的各種情緒與想法,沒有一段關係能夠天生就完美互補,而是在一次一次的互動中交織成彼此適合的樣子,而若能夠更細膩敏感地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中,個人的角色位置以及期待被對待的樣貌,在一段值得付出的關係中,也許我們能夠慢慢地感受到他人、也能夠逐漸地讓對方進入我們的心裡。
文章來自:郭玟秀 諮商心理師
你可曾想過,自己的人生該怎麼走?
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身處華人社會中,我們總是聽從長輩的期望,從小不斷符合社會的種種要求。
迷之聲:「不准交男朋友!」、「只能讀書不准玩社團,六點前要回到家吃晚餐!」、「你應該賺很多錢來養我們!」、「你要孝順啦!」
可是你自己想要什麼,你敢於做什麼?在許多的「不准」和「應該」當中,你在哪呢?我們經常不是在做自己,或至少不是在過自己滿意的生活,你是在過另一個人的生活,他的期待、他的索求壓制在身,你同時背負著兩種人生的重量,一個是充滿了緊張憤怒不情願,另一個是壓抑空虛失去方向,前面那個是聽從指令的你,後面那個是做完指令的你。
後面這個你容易忘記生活的初衷,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也喪失了自我的價值。在許多憂鬱情緒的人身上見到,不知道自己活著要做什麼的背後,常是被他人束縛太久了,久到繩子鬆開後,他沒有地方去,也沒有人再綁著他指揮他,一夕間人生失去目標,進而陷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黯淡,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再值得。
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你不是真的活在這裡,你是活在另一個人的期待裡。
可是要怎麼找尋生活的意義呢?試試看,重新排列生活事件的順序吧。
列出幾項你覺得最有成就感、做起來最喜歡、或覺得在潺潺的生命長流中最重要的事情。寫下來,閉起眼睛,感受它,再睜開眼睛後,排列先後順序。接著思考,倘若這些事情一項一項失去時,哪一項讓你最痛心?哪一項讓你覺得,這輩子沒有它不行!
可能有很多個,找出最重要的前三個,重新檢視如何安插在目前的生活中。
你也許無法回去當個農夫,過著悠遊自在的生活,但可以趁著週末假日去清境農場走一走,或是在家裡的後院陽台種種小盆栽;你也許沒辦法當一位程式設計師,但可以從簡單的程式語言開始學習;你也許沒辦法馬上在舞台唱歌,但你可以從手機app練習,在朋友面前舉辦小型演唱會。
什麼讓你快樂?什麼讓你覺得自己有價值?什麼讓你覺得在擁擠的生活中,能夠撐開一道有別於現實生活的縫隙?
#新的選擇是這樣:當你在生命結束之際,可以微笑著回憶:「還好、還好,這輩子還有幾件事,讓此生沒有白活。」
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觀察與探索,也許會發現,有些事情可以「真實的」在生活中產生改變。
文章來自: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認真工作卻被所有人討厭,難道我錯了嗎?
認真工作,錯了嗎?
業務員小英,剛到一個新的工作領域。主管錄取她時,告訴她:「妳是我選出來的!好好把握!!」業務員小英聽到主管這麼支持她,也非常認真工作。
開會時,主管交辦員工各種不可能達成的工作任務,以及不合理的業績要求!
會議結束,業務員小英看到這些處理不完的工作事項,雖然感到壓力很大,但是主管說要做,自己只好拚著命完成!!於是利用了下班時間,還有兩天休假時間,沒有休息地趕工著這些業務。
假期結束,隔天到辦公室時,同事們囔囔著主管交辦的工作事項根本不合理!業務員小英卻沒有做任何表示,雖然小英也覺得不合理,可是老闆都交辦了!!自己不完成,要怎麼跟老闆交代呢?
等到要交功課時,其他同事跟主管報告工作量負荷太重,根本做不完!業績訂得太高,根本無法達成!結果主管卻拿小英出來當範例:「你們說做不完,但是小英卻做完了,一個新人都比你們還認真耶!你們是真的做不完嗎?」
同事的意見被駁回,主管依然給大家如此繁多的業務。
就這樣惡性循環,每次只有小英如期交辦工作任務!!主管很喜歡小英!但是同事們卻越來越討厭她!覺得小英心機很重、拍主管馬屁,甚至偷偷在主管面前講她的壞話,每個行為都被放大檢視。
久而久之,主管也開始有些排斥小英,覺得她是不是心機很重的員工?不然為什麼其他下屬都在說她的壞話。
小英覺得很委屈!自己可是做牛做馬,花了自己休假時間,結果不僅同事不支持,主管也不喜歡!最後,在工作量負荷不過來,工作同事、主管也不支持的情況下,小英提了辭呈。
「我明明工作很努力!!也不偷懶!為什麼被淘汰的是我!」小英委屈地說。
我跟小英說:「就是因為你太認真了!」
認真過頭的魔咒
小英說:「為什麼?我們從小到大不就被要求認真完成作業,認真完成工作嗎?為什麼是認真的人被討厭?!」
小英覺得好委屈,自己犧牲假日完成工作,老闆不檢討自己的不合理,同事們不體諒她犧牲自己的假日來完成,卻反而怪罪他太認真工作!?
我說:「如果你覺得是妳太認真所以才被討厭、被忌妒!那麼妳當然會覺得委屈!但是真正的問題不是因為妳認真完成工作。」
小英:「那究竟是什麼問題?」
我說:「是老闆的要求明明這麼不合理,妳卻還那麼認真地 支持他不合理的要求!」
小英反駁地說:「我哪有支持他!他都已經交辦這些工作,我一個小小的員工怎麼敢不完成?!」
我說:「所以妳並不是想要支持他不合理的要求,而是因為妳不敢違抗他,所以就算不合理,妳只好委屈自己完成?」
小英覺得自己被同理到,哭著說:「對啊!不然老闆的任務真的很多耶~誰做得完啊?」
我說:「這才是妳的真心話!但是妳知道嗎?妳的『不敢』,讓每個人都沒有獲得好處!最後只是變成職場的戰爭?」
小英挑起的職場戰爭
每次只要交辦任務,小英都會如期完成!儘管小英心裡抱怨主管的工作量太重,但主管不知道,他只覺得小英是他莫大的支持者!
其他下屬雖然覺得工作量太重,不能接受這些工作,但主管認為「還是有人做得完嘛!」所以,主管就不需要檢討自己是否真的給予過多的工作量!在我們的心理上,大多數會傾向找尋「支持自己的人」,並不會立刻選擇「檢討自己」,畢竟具有支持性力量比否定自己要來得舒服太多了!於是主管會繼續給予如此高的工作量,並讚賞小英的完成度;同時會懷疑,是否其他員工太偷懶?
對同事來說,明明就是主管的不合理要求,卻因為小英每次都完成!導致同事們的抗議無效,因為主管會說:「就是有人完成了!!」。向主管表達自己的意見,永遠都不會被採納和聽見;更甚地被酸:「你們要多多學習小英的工作態度!」好像傳達了這樣的工作風氣:「在這裡工作,就必須將自己的休閒生活賠進去,才叫做認真工作!」同事們隱含地感受到如此被壓榨的訊息,卻還要不斷被比較「自己是不認真工作的一方」!天啊!當然讓同事們不是滋味。
一開始同事們還向小英勸說:「不要那麼認真啦!主管要求的工作根本做不完?」但是不敢違逆主管交辦的工作任務,也不敢讓同事發現自己加班做完,最後只能偷偷帶回家,在假日做完!小英因為自己的這些「不敢」,讓自己過於疲累,最後自己卻沒有獲得好處,同事們只覺得:「怎麼有這麼愛拍馬屁的同事?」所以,同事們忍不住排擠小英,說小英壞話,因為小英「不識相!」同事們不會覺得小英「不敢拒絕老闆」,只會覺得小英「居然支持老闆的不合理要求」,小英是「主管的人」。
即使主管一開始支持小英!但是當其他同事都在說小英壞話時,主管也會開始懷疑,是不是小英真的有問題?不然為什麼大家都要說她壞話?主管也會開始與小英保持距離。對主管而言,若每次他給予的工作份量都只有小英支持,他就會開始思考,是不是他給小英的工作量太少了,否則為何她每次都完成?或是另外一種感覺,潛意識認為「小英就是可以被坳」,於是又加派更多任務給她,要求她務必完成。
而小英呢?只能夠生活在委屈又被壓榨的工作職場中,沒有人支持她,她像是個阿信一樣,苦命做、死命做,最後在職場當中耗竭。
害怕權威的緊箍咒-不敢說出真心話
小英的「不敢」說,來自於害怕衝突和權威。
因為「主管」要求,所以即使不合理,但仍然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只能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放在心裡。
因為同事抱怨,又不敢違逆主管,夾雜在中間的自己,好像變成只能偷偷交作業。這個「偷偷」的感覺,讓小英做許多事都變得寸步難行。
小英的害怕,讓她卡在一個無法往前又無法退後的位置,變得好痛苦又好辛苦!
當我們因為自己害怕權威而決定不告訴主管真心話時,主管永遠不會知道他的不合理,不會哪天「良心發現」知道你很辛苦。
有些害怕衝突的人,即使覺得自己的界線被侵略,也會因為不想有所衝突,而決定犧牲自己的權益!害怕一旦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就可能會遭遇一些不好的事情,甚或讓主管暴跳如雷(當然有些主管真的是這種暴躁性格)。甚至,因為主管的權威,而忍不住「討好」主管。
你曾經在捍衛自己權益的時候,因為對方的反應而讓你感到害怕嗎?或是對方的反應,讓你覺得自己好糟、好有罪惡感?
或許你過去的經驗太讓人恐懼,害怕到你寧願犧牲自己的權益,當個聽話的人,討好他,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只是一昧接受這些不合理的要求。
但是任由別人壓榨你,真的得到你想要的嗎?真的就「不害怕了」嗎?
這些事情都是一步步造成的,因為第一次讓步,第二次讓步,無限循環,結果或許不但沒有得到你真正想要的,沒有讓他們喜歡你,反而將自己搞得越來越委屈,越來越苦,退到無路可退。
學習挑戰自己的不敢-堅定自己的立場
你的權益,你必須為自己爭取!害怕權威和衝突,當個聽話的人,沒有辦法讓你不委屈。
如果一開始不敢拒絕主管,沒有關係,我們不需要維持「第一次不拒絕,往後都不能拒絕」的陋習!
在心理學上,我們會忍不住維持一致的態度:好像我們第一次讓步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 因為這才是「一致的」!但是為了要維持從頭到尾一致,不落人口舌,你犧牲的會是更多!為何不接受我們人在某些地方就是會改變呢?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忍不住會維持一致時,這樣的錯誤才會被打破。請記得,「第一次如果接受了加班,不代表以後不能拒絕加班」。
第一步:重新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
你思考過後,真的覺得老闆不合理!想要爭取自己的權益,先想想看,你的需求是什麼?要說出自己的需求是困難的,你可以從「不要什麼」開始,「不想要加班」、「不想工作做不完」......,從這個不要去看到你的需要,「想要準時下班,可以接受偶爾加班」、「想要工作是可以被做完的」、「想要工作量是可以被負荷的」。
第二步:在家練習
想完自己需要的部分,請記得務必在家練習,或是找人練習:「主管,最近這樣工作下來,我的工作都必須要加班、熬夜才能完成,我發現同仁和我的工作都是超量、不合理的......。」你需要清楚說明事實,還有困難的地方在哪裡。
第三步:勇於提出自己的困難和需要,持續練習表達
在會議上,你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勇於提出自己的困難與需要!第一次講自己的需要總是最困難,有些人在提出困難被駁回後,就不敢繼續挑戰了!會有很多小劇場,認為「我失敗了」、或「主管就是難搞」。如果失敗了,沒關係,再回家練習,修正自己的話語,直到能夠明確講出你自己的需要為止。
很多時候,並不是盲目的認真,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與重視,一旦認真錯了方向,不但可能徒勞無功,更可能為自己帶來一場巨大的災難。
要學會堅定自己的立場,說出自己的需求,這可能是漫漫長路,一開始絕對比犧牲自己更為恐怖與艱難,但為了不要讓自己變得委屈又痛苦,挑戰自己吧。
文章來自:許雅茹諮商心理師
心理洋蔥式穿法---給害怕過年的妳/你
過完國曆新年,緊接著是農曆年,除了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外,亞洲的過年不外乎圍爐團聚,噓寒問暖一番,到處恭賀一聲:
「新年快樂。」
但,
過年,真的快樂嗎?
擔心被問到不想回答的問題嗎?
對親友的聚集感到不習慣,甚至害怕嗎?
會不會有哪一瞬間,你一邊坐在親朋好友面前,一邊想著,我為什麼在這裡?
從工作環境回到住家,再從住家進到大家族中,這樣人際模式快速的轉換,可能會對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壓力。拿氣候來比喻,就像今年冬天,時而溫暖乾燥,時而寒冷潮濕,加上早晚差距頗大的溫差,一不小心就感冒了。最安全的穿衣方式,大概是登山健行山時常用的「洋蔥式穿法」,內層排汗、中層保暖、外層防風防雨。
保護生理有洋蔥式穿法,那心理呢?有沒有「心理的洋蔥式穿法」?讓我們保護好自己的心理?阿捨覺得是有的!這邊分享幾個阿捨的心法給大家參考。
從內層看自己,學習平衡生活
這是最貼近自己的一層,不用管好看與否,舒服就好。先把一些評價隔開,看看自己過去一年做了什麼,如果願意,也可以寫下來,欣賞一下自己。這是「超我(註1)」最容易跑出來的時候,當心中開始出現質疑、挑惕、批評、建議的聲音時,去意識到:哇,自己真的好努力地想要自己變得更好喔!自己也太認真了吧!欣賞一下如此認真的自己,再繼續列下自己已經完成的事。
如果連回想都覺得累,那就好好感覺一下自己所剩的電力/身心靈能量,是不是真的太低,該休息了,那麼請好好心疼自己的消耗,然後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很多人放大了休息所需要的時間,卻小看了休息所帶來的效益。逼著自己工作,但已經累到無法專心,只想休息,休息時又想著工作沒有完成,無法好好休息,最後兩邊不討好,事倍功半。
其中的心理機轉,大多是期待的自己與實際的自己落差太大(例如期待自己月入10萬的人,目前只有月入2萬5),而造成的持續焦慮。焦慮是個好東西,可以推著我們往自己期待的方向走去,但當焦慮大到我們無法停下來休息時,往往會造成反效果。請告訴自己,休息與努力一樣重要,好好休息才能好好發揮實力。
經營中層空間,打造與他人的親密時光
感到溫暖,是這個層次的重點!你知道羽絨衣為什麼保暖嗎?因為蓬鬆的羽絨可以含容許多空氣在外套裡,這些空間會把身體的溫度的留下來,所以如果羽絨衣濕掉,羽毛都黏在一起,就會失去其保暖功能。
換句話說,「空間」是保有溫度的關鍵。當我們感覺到關係中的另一方,願意提供給自己愈多心理空間,就會感覺愈溫暖。心理空間可以很簡單地說是種接納的態度,也可以外化成各種形式,例如「愛之語(註2)」中提到的五種愛的語言:
「精心時刻」:對方願意花時間聽我說話、了解我。
「服務行動」:倒垃圾、打掃、清貓砂,在我分身乏術時,對方願意跟我一起分擔家事,甚至替我做。
「接受禮物」:對方觀察我的需要或想要,給了一個我會想要的禮物。
「肯定言詞」:對方可以真的看到我,並具體說出我很棒的地方,稱讚我。
「肢體觸碰」:拍肩、牽手、擁抱… 對方願意以我希望的方式給我觸碰。
有多久沒有好好跟一個有心理空間的人接觸了?多久沒感受到溫暖、被陪伴與接納?趁年假時去跟對方聚聚吧!生命有限,我們該把時間花在我們在乎與在乎我們的人身上。
但要注意:
對方,不一定要是人。寵物、植物也可以有肢體觸碰。藝術創作也可以是個與自己進行的精心時刻。山中的一朵花或是一陣清風,也可能是自然給我們的禮物。任何人事物都有可能是對方,只要我們可以感到「溫暖」。
請互相。單方面一直被索取,任誰都會耗竭,索取方也會感到愧疚、自卑。所以記得索取後也要給予,但要以對方想要的方式。世上最美的狀態之一,無非是關係裡的雙方願意給予彼此心理空間,相輔相成,共同成長。
在不犯法的前提下,兩者說得通就好,真的不關別人的事。我朋友聽到我以前會把腳放在桌上,讓伴侶幫我穿襪子,都覺得很不可思議,覺得我泯滅人權,但那是我撒嬌、信任對方的表現,對方也可以理解,願意回應,那有什麼不行的呢?
把社會壓力擋在外層,使自己成為更喜歡的樣子
有了前面兩層的建設,我們就可以好好地來處理外層了,這邊所指的心理上的外層,是我們每個人的「社會角色(註3)」。在家庭裡,小的時候我們是兒子、女兒、弟弟的哥哥姊姊,或是兄姊的弟妹,長大後我們會是妻子的丈夫,或丈夫的妻子,生孩子後,則變成爸媽。在學校,我們是同學的同學,老師的學生。在公司,我們是同事的同事,是上司的下屬,是公司的員工…
對對對,所以呢?
這些角色,很煩,對吧?
問題就往往出在我明明知道「應該這麼做」,但我卻「不想這麼做」,例如學生不想上學,上班族不想上班,家族成員不想跟家族的人聚在一起過年… 這些不想做又非做不可的事,在諮商室中屢見不鮮,也都值得一一探索。最後往往會發現,導致我們不想做某件事的原因,通常都跟那件事本身無關,是跟那件事會引發的狀態有關,跟我們不喜歡進到那個狀態的自己有關。但細細地逐一探索是心理師的工作,這篇文章是希望可以給面對過年時不知該如何是好的人一些具體的建議。
社會角色是個難以動搖的限制,像一副從小培養成的面具,很多人面具戴久了,已經忘記如何拿下來,甚至忘記自己是面具的主人。我以前在帶藝術創作活動的時候不喜歡給操作步驟,認為操作步驟會侷限人的創意,但後來愈來愈發現,局限住人的不是規定而是執行規定的人。只要人能維持彈性,規定反而有可能可以協助參與的人更認識自己,甚至透過規定開發出更多創意。別忘了,外層的作用是防風防雨,它的存在是為了保護我們防範外力入侵,而不是成為轄制我們的枷鎖。也許我們無法改變這個面具但我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帶上它。
下面會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軸來談談我們「無法改變的事」與「可以調整的事」。
關於過去
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無論好壞,只能接受。
不過,接受不代表我們需要被不舒服地揭開瘡疤,想談的時候再談就好。真正在乎你的人,會尊重你的感受;不尊重你感受的人,也不值得你的在乎。
關於現在
說到這裡,應該可以很清楚地意識到人之間的互動,往往隱藏著角力,所以我想用美國生理學家沃爾特·布拉德福德·坎農(Walter Bradford Cannon, 1871-1945)描述生物受到威脅的3F(註4)反應,來聊聊可以怎麼做。
Freeze/僵化
這個行為常出在能力差距太大,被攻擊者覺得自己無望時,目的是希望透過不移動,降低自己繼續被攻擊的機率。延伸到社交場合,可以想像是面對位階比自己高的人,例如兒子面對父親、媳婦面對婆婆都可能多多少少都會面對到這種不平等的狀態。這個時候,請記得:
階級是階級,能力是能力,對方佔滿優勢,不代表自己就是弱雞。一個中性的「嗯」,可能已經是那個當下給予對方尊重又保有自己的尊嚴的最佳方式了!你很棒。
社交的言語攻防是死不了的!(如果有實際的生命威脅,別再看文章了,去報警,又或是心理上感覺痛苦到快死了,那可以考慮諮商,尋求專業協助)對方會老,我會大。階級很難改變但一定會改變,我們最可以做的是把對方當成讓自己成長的工具,從對方身上看見自己不想成為的樣子,然後謹記在心。
Flight/逃
也就是轉移注意力,不管是找理由離開,或是轉換話題都可以,這個招式大家都在用,例如尿遁、身體不舒服等,但要用得沒有痕跡,需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社會角色,兒女要知道何時提出「我去幫忙洗碗。」學生要知道什麼時候講:「我該去唸書了。」員工要知道怎麼設好鬧鐘,然後等它響的時候跟大家道歉,並表示:「老闆找我,不好意思。」而最方便的轉換話題方式,就是馬乎帶過後,問對方同樣的話題,讓對方說他想說的。如果我們無意表演,就把舞台讓出來吧,省得輕鬆。
Fight/戰
曾經有個長輩聽到我的薪水時,大聲地回說:「蛤?跟我的薪水一樣喔?你不是有出國留學?」我默默地問:「您是一開始工作就領這個薪水嗎?」長輩就噤聲了,因為我的起薪是她工作40年後的薪水。很多長輩喜歡用過去的標準來談現在的事,大多數是好意,希望晚輩不要走冤枉路,但事實是10年後的路就是跟10年前的不同,只有走在當下的自己知道有多辛苦,也只有當事者有權利決定要怎麼做。對於善意提供建議的長輩,我們要感謝。但對於想要墊墊晚輩,突顯自己的長輩,我們要學習不卑不亢,站穩腳步,知道我們就是不一樣,處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優勢與辛苦。
關於未來
「你未來有什麼計劃?」光想到這種問題就頭皮發麻,因為我真的沒計劃太多,在這個????息萬變的世界裡,計劃也往往跟不上變化。最近聽Podcasters百靈果訪談脫口秀演員歐耶(註5),才又一次發現,這個問題是個假議題,真實的現況是,工作後只要賺得到錢,又不犯法,大多數的爸媽通常沒有那麼在意我們做什麼工作,說到底,會問這個問題的人就是怕我們餓死啦!
那麼,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可以提出我們不會餓死或至少提升能力的具體方法,就可以降低對方的焦慮,獲得一些自由空間。
像知名作家侯文詠(註6)在他學生時期,為了獲得運用時間的自由,跟父母協商,只要維持在一定的名次內,就不要管他課餘時間做什麼,把外在要求轉化為提升自己的動力,又同時讓父母停口,實在高招。你說這個跟做計畫有什麼不同?差別大了,計畫是從起點到終點的每個過程都清清楚楚的,但這邊在講的只是一個方向(一定的名次,但不是保證每次都第一名),然後能夠說出來自己往那個方向前進時的一小步是什麼,而非畫一個自己無法實踐的大餅。
最後,如果上述這些都無法救急,就在能力可及的範圍下,給未來自己一個小禮物吧!為自己安排一個小旅行,讓期盼為辛苦劃出一條界線。
然而,事實是,以上的方法很可能沒有一個適合你。四季輪流發生,但每個人的感知都不同,對於冷熱的承受度也不一樣,更別說是喜好了。沒有人真的知道他人經歷過怎樣的環境,也只有自己最有資格去評估要穿多少。
請記得,是人都會犯錯。在天寒地凍的環境,只穿內層去面對冷酷的人,那就會感冒,嚴重點可能會凍傷,太害怕再度受傷的人,很可能從此就把自己包得緊緊的,在夏日炎炎,熱情如火的夏威夷也穿著羽絨衣,然後錯過與人深交的機會,久了便覺得孤單、難受。
過猶不及,最後還是得要回到自己的覺察上,去發掘我是誰以及我想成為怎樣的人。心理調適不只是用想的更是用練的,把每一次與人、與環境的交流當成溫度測試,久了,你就會知道怎麼穿是最適合自己的。祝我們身體健康的同時,心理也不感冒,過一個蹦蹦跳跳的兔年!
文章來自:邱韻哲 諮商心理師
註1:超我。為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所發展的人格理論,認為人有:超我、自我、本我,三種層次的自我。
註2:愛之語。全球暢銷書,作者為美國的一位牧師,對親密關係有其深入的觀察與見解。
註3:社會角色:指個人在社會關係位置上的行為模式。
註4:3F(Fight, Flight, or Freeze Response)
https://www.xuehua.us/a/5ec295eabf559639f1c89b65?lang=zh-tw
註5:https://youtu.be/R2KDpiWgNCM
註6:侯文詠,知名台灣作家、醫生。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高壓、情緒緊繃是你工作的寫照嗎?4個方法為自己設下界限
在高壓且競爭性的職場中,有著許多比較與評分的制度,使得滿足「被看見」與「被肯定」這兩個需求變得比往更為困難滿足。
而為了這些需求,我們不斷的催促自己要更加的積極爭取與精進自我,並衍生出了「沒有評估自能狀態而接下超出負荷的職務」、「對於求助或拒絕有所膽怯,將求助與拒絕等於能力不好劃上等號」、「排斥與重要他人談論此事,恐懼對方的眼光與評價」等情況⋯⋯
我們害怕展現無助就會失去自己在職場中的價值與位置,於是不斷告訴自己要再更努力、再撐一下。
然而也因著這些催促與長時間的情緒緊繃,我們會逐漸對於身旁一些人事物的感受力降低,工作效能大不如從前,失去了生活原本該有的品質與樣子。而這樣的狀態其實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工作倦怠,是形容一個人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但卻無法成功因應壓力的症候群。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護理長的工作困境,或許在我們的職場生態裡並不陌生
我想以《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這部劇來試著說明工作倦怠的情況。
劇中有一名護理長懷孕36周,理應可以取得假期的休養,但卻因為人力不足,而被迫上班,在劇中的他雖親力親為負責工作所有大小事,但隔著螢幕的我,卻能感受到他在環境中的累積的壓力與厭世感。
在某次的值班中,護理長與醫生展開了這樣的對話:
醫生:「懷孕36週可以排休了吧?」
護理長:「要是有人可以交接,我也不想在這啊,醫院人太少,所有人都在排日夜班,你還沒有家庭,跟你講這些你大概不懂⋯⋯」
而後來因連續的加班,使得護理長在醫院早產,而在面對其他人提出護理長是否過勞的時,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院長:「沒有⋯⋯我們這邊沒有過勞,是護理長身體比較虛而已。」
醫生:「就是過勞,有什麼好意外的。」
護理長這個角色,雖然是在醫療單位中,但我想他所面臨的工作困境,或許在我們的職場生態裡並不陌生。因為人力不足,被要求加班與攬下更多業務、生活中沒有支持的資源幫忙分擔壓力,導致壓力情緒無處可釋放,最後在內外在的壓力反噬,形成了油盡燈枯的狀態。
身處在一個,對內沒資源(家人)、對外沒商量(工作)的困境裡頭,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單一的接受,而是在困境中找到自己可以為自己拓展的可能性。
1、定期追蹤自己在工作中的內外在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等到生理心理亮紅燈時,才會意識到自己狀態真的需要緩一下,其實我們的身心狀態其實是需要定期保養的,而壓力的感受度很主觀,所以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試著去評估一下自己是否有下列兩種情形,
a. 內在特質:情緒耗竭,一個人過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資源的耗竭感,壓力過大、無力感,精神狀態不濟,疲倦感。
b. 外在特質:去人性化,在人際中對他人產生消極、過分疏遠,有時候會出現憤世忌俗的心態。自我效能感低,對自己做出消極的評價,多半對於新的人事物感到無力與排斥,覺得自己做不到。
2、設立物理與心理界限,給快窒息的自己喘口氣
設立界限重要的不是拒絕成功,而是在過程中為自己創造出一個新的可能性,例如在推辭不了的狀態裡,營造一個不過份壓榨自己的局面。如果你是一個很難講出不的人,那麼可以試著在表達後,刻意的離開當下的情境,讓自己暫時遠離那些人的眼光與評價。
3、落實自我照顧,找到生與工作之間的平衡
自我照顧的方式百百種,我想,每人都知在壓力大時,做些什麼會讓自己舒緩一些,但重點是「你什麼時候為自己去做這些事」。練習在生活中預留時間給自己,不管多少時間都好,這些自我照顧所累積的養分,都會是支撐你度過工作壓力的關鍵。
4、釐清求助與能力無關,有時候求助也是一種改變的開始
很多人知道自己需要求助,但卻說不出口,原因往往是因為把求助行為跟能力好不好畫上等號。事實上,我們因為無法負荷而衍生的思情緒、想法、行為並非永恆,它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求助行為其實很像是走進快拍機拍照,照片不一定好看,甚至可能被拍的有一點好笑與失敗,但你一定會知道,那張照片跟你整個人無法畫上等號。
圖片來源:Netflix《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劇照
文章來自:蔡秀娟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