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
×
為何容易產生「罪惡感」給習慣自我否定者六個調適練習:適時為自己設
你是否曾經歷過,在說出真實想法、感受或做出不同於他人期待的選擇時,不但沒有因為忠於自我而感到踏實輕鬆,反而迎來的是巨大失落的眼光⋯而這些因不同而衍生出的情緒及看法,都帶給自己內心無比的煎熬。
那些我們通常不想看見但又無法遠離罪惡感、辜負感,多半與身旁的我們認為重要的人脫不了關係,而這些逃不了的罪惡感、辜負感就像是水球一顆顆砸在身上一樣。有時候,你會發現,當你面對不在意的人時,若他們因為你與他們想像中不一樣而感到不開心、生氣,進而想要把水球(情緒)往你身上丟時,你會轉身離開或為自己反抗,但一旦碰到你在意的人時,看著他們要把水球(情緒)往你身上丟時,你卻只能默默在原地等著,好像也沒有力量閃躲及多說些什麼,內在也會開始質疑起自己的選擇。
無法直視他人因差異而對自己產生的失望,因而選擇停在原地忍受著對方因失望而丟出的情緒!
這可以從自我價值以及歸屬感兩個觀點來看,自我價值在講的是一個人與自己的關係,就是你怎麼看自己;而歸屬感在講的是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就是別人怎麼看自己,而通常這會影響你跟別人關係的品質。
如果把一個人比喻成一棟房子的話,那麼自我價值感就像一個人的地基,而這個地基的建立有絕大部分取決於過去的生命經驗,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的生命經驗常常被否定或催促要完美達成某些事情但卻又屢屢失敗時,那麼他對自我的形容就有可能傾向以不夠好、不重要、沒價值、不討人喜歡、無能無助等⋯⋯那麼歸屬感就好像是一個人房子裝潢,我們生命中會遇見許多人,而這些人會因為重要程度不同,而有著不同靠近你的機會,重要的人會看見你房子內部的裝潢,甚至有機會知道房子的地基長得如何,他會向你表達他有著什麼樣的感覺跟想法,甚至會提出自己曾未看到的部分,可能是欣賞、在意,而這些都是我們歸屬感的來源,但,也有可能因為關係的靠近,開始出現他對裝潢的期待跟要求。
過去的生命經驗,影響了你看自己的眼光與評價,如果過去的生命經驗常常被否定,那麼容易形成負向的評價,而生命中的際遇,則會因為交情不同,在抉擇時發揮著不同的影響力,有的使我們能擁有其他的視野看待自己,有的則會使我們難以去表達自己與他們心意的差異,看著他們因為自己而失望的表情,彷彿也辜負先前他們對自己的欣賞與重視。
我們永遠是自己行為的主人,需要練習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論在什麼樣艱困的環境中,都要為自己找出在有限且艱困的困境中可以為自己做的,盡可能的減少注意力放在覺得別人為何要這樣,而自己被迫需要依循別人的行為做出回應,因為這樣的我們會被放置在一個被動且受限制的位置上,而且會伴隨讓人不太舒服跟喜歡的情緒感受,而負向情緒容易使我們視野變的窄化,並看不見事情的其他可能性及使我們的回應方式變得單一。
舉個例子好了,假設你每次都會路過A這條路,然後有一次你摔進了一個洞,第一次掉進洞裡覺得莫名其妙,摸摸鼻子就認了,第二次你發現這個洞原來是人為的,而為了看清楚這個人是誰,於是你又掉進去,接著你也許會感覺到憤怒,認為對方很沒有良心、很過分,認為對方應該要改掉這個挖洞的壞習慣,接著來到第三次你清楚看到對方在挖洞,而且這個洞還是為你量身打造的,接著你還是義無反顧的跳進去,並大聲的喊痛,接著進入一連串的懊悔與憤怒⋯⋯
拓展「可以為自己改變跟負責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知道對方何以這樣做這樣說,知道對方言行是為了要喚起我們的情緒,那何必要配合呢?
如果你知道這個人習慣的人際模式,那麼每一次當對方在設法喚起我們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在心裡祈禱對方頓悟或良心發現,取而代之的是,去問問自己,什麼原因對方要喚起你情緒你非上鉤不可?如果這個問題你心中有了答案,那麼你可以試著想辦法學習在對方開始要用一些行為或語言喚起你內心中的一些情緒時,如愧疚感、罪惡感、憤怒感的時候,去看見跟辨識這些互動中對方所拋出來的線索,這件事我們可以為自己做的,而且這是我們的責任。
練習在情緒上獨立:
正視因不符合他人期待伴隨而來的質疑與失望。
看見某些回應方式帶給自己不舒服,並理解這是對方表達情緒的方法。
刻意提醒自己「對方的失望,是因他的期待被拒絕、落空了,而不是他對我這個人失望」練習把事情和人兩者分開來看。
練習設立界限:
設立界限不是要控制或改變別人,真的要設限的對象是「自己」。
界限關乎的是「自己需要什麼」及「如何自我保護」,比如說:或許無法阻止別人說三道四、問東問西,但你可以決定要回答多少,要花多少時間去跟他瞎攪和。
關鍵在於「選擇」,知道自己可以選擇、有得選擇,這會是使得你內在的掌控感提升,並從被動又受限的位置解開束縛。
文章來自:蔡秀娟諮商心理師
你可曾想過,自己的人生該怎麼走?
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身處華人社會中,我們總是聽從長輩的期望,從小不斷符合社會的種種要求。
迷之聲:「不准交男朋友!」、「只能讀書不准玩社團,六點前要回到家吃晚餐!」、「你應該賺很多錢來養我們!」、「你要孝順啦!」
可是你自己想要什麼,你敢於做什麼?在許多的「不准」和「應該」當中,你在哪呢?我們經常不是在做自己,或至少不是在過自己滿意的生活,你是在過另一個人的生活,他的期待、他的索求壓制在身,你同時背負著兩種人生的重量,一個是充滿了緊張憤怒不情願,另一個是壓抑空虛失去方向,前面那個是聽從指令的你,後面那個是做完指令的你。
後面這個你容易忘記生活的初衷,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也喪失了自我的價值。在許多憂鬱情緒的人身上見到,不知道自己活著要做什麼的背後,常是被他人束縛太久了,久到繩子鬆開後,他沒有地方去,也沒有人再綁著他指揮他,一夕間人生失去目標,進而陷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黯淡,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再值得。
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你不是真的活在這裡,你是活在另一個人的期待裡。
可是要怎麼找尋生活的意義呢?試試看,重新排列生活事件的順序吧。
列出幾項你覺得最有成就感、做起來最喜歡、或覺得在潺潺的生命長流中最重要的事情。寫下來,閉起眼睛,感受它,再睜開眼睛後,排列先後順序。接著思考,倘若這些事情一項一項失去時,哪一項讓你最痛心?哪一項讓你覺得,這輩子沒有它不行!
可能有很多個,找出最重要的前三個,重新檢視如何安插在目前的生活中。
你也許無法回去當個農夫,過著悠遊自在的生活,但可以趁著週末假日去清境農場走一走,或是在家裡的後院陽台種種小盆栽;你也許沒辦法當一位程式設計師,但可以從簡單的程式語言開始學習;你也許沒辦法馬上在舞台唱歌,但你可以從手機app練習,在朋友面前舉辦小型演唱會。
什麼讓你快樂?什麼讓你覺得自己有價值?什麼讓你覺得在擁擠的生活中,能夠撐開一道有別於現實生活的縫隙?
#新的選擇是這樣:當你在生命結束之際,可以微笑著回憶:「還好、還好,這輩子還有幾件事,讓此生沒有白活。」
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觀察與探索,也許會發現,有些事情可以「真實的」在生活中產生改變。
文章來自:莊博安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