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淺談親密關係中的溝通困難
邱韻哲 Cho 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2024/04/25

A:「你一輩子都不會幫忙家事啦,怎麼講都講不聽。」

B:「你都在亂講。說好聽、正向的話,不要一早就罵人,你就是想法太負面了。」

A:「什麼正面負面,聽不懂啦!你就是沒幫忙啊!上次我偏頭痛,要你端個盤子你都不願意。」

B:「…」

 

對話進行不下去,不是大吵就是其中一方離開,這樣的場景,你熟悉嗎?

 

上面的對話來自一對結婚超過30年的伴侶,重複上面的對話超過10年,吵歸吵唸歸唸,但吃飯時還是會分給對方自己的主食,擔心對方沒吃飽、吃好。

 

看著他們,我不禁想,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差錯,他們明明就在意彼此,溝通卻進行不下去。

 

由於「客觀」與「主觀」會大量於文中出現,所以先定義一下

 

客觀:指外在狀態,其存在不會因個人觀感而改變。例如:太陽從東邊升起、一公分是10公釐、水有氣、液、固三態等等。

 

主觀:指內在感受,與個人情緒與想法有很深的關聯。例如:只有郭台銘可以拯救台灣經濟、男抖窮女抖賤、身穿紅色可以招來福氣等等。

 

 

每個人的主觀都是對的

「你一輩子都不會幫忙家事」、「你都在亂講」這兩句話是不是聽起來都有點強硬、太過絕對?有點怪怪的,但只要加上「我感覺」三個字,就會完全不同:

 

「我感覺,你一輩子都不會幫忙家事。」

「我感覺,你都在亂講。」

 

這樣散發出來的氛圍就完全不同,其實A跟B說的都沒錯,他們長年生活在一起,在一次次互動裡,累積出對彼此的感受,在他們的主觀世界裡,就是這樣感覺的沒錯。

 

 

每個人的主觀都不客觀

但事實上,B真的「一輩子」都不幫忙做家事嗎?A真的「都」在亂講話嗎?

當然不是,B也有做家事的時候,而A講的也不是完全錯誤。只是當兩個人都覺得自己說的是對的時候,就沒有空間接受另一個人的想法,然後雙雙卡在被對方冤枉的情緒裡,難道就只能這樣下去一輩子嗎?不,我們可以選擇去看清楚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模組,清楚了,就比較有可能控制結果往不同方向發展。

 

 

看清楚自己的伴侶循環

情緒焦點伴侶諮商(Emotional Focused Couples Therapy)的Scott R Woolley博士研發了「循環(Cycle)」模組(註),可以把兩人之間的動力清楚地勾勒出來。兩個親密相處的人,很容易不自覺地期待對方去滿足自己過往生命中的「未滿足需求」,當對方的行為沒有達標時,就開始產生內在詮釋,然後愈想愈委屈、生氣,不知不覺中,我們會做出一個也不滿足對方的行為,然後因為對方的需求不被滿足,對方也開始產生許多負面情緒。

 

假設A的未滿足需求是「被體貼、被照顧」,這天A偏頭痛又犯了,想請B幫忙倒垃圾,但B在忙著講一通電話,A叫了一次,B沒聽到,叫了第二次,B應了一聲,說等講完電話就去倒,「B這個把A的需求往後放」的行為,就會讓A開始感到不舒服,眼看垃圾車的時間就要過了,無法忍受垃圾留在家裡產生異味的A,撐著偏頭痛去倒垃圾,倒完垃圾回到家,A才看到B掛上電話,B笑笑地問A:「今天晚上吃什麼?」這個時候又委屈(主要情緒)又生氣(次要情緒)的A就在心中產生了對B的詮釋「B一定不重視我,把我當成傭人才會這樣對我」(但也許B一點都沒這樣想),然後怒不可遏地回:「吃大便啦!」接著A開始數落B有多麽不懂事,多麽不會替別人著想,多麽不願意幫忙家事...

 

而B的未滿足需求是「被承認、被讚美」,A的辱罵行為開啟了B的迴圈,B一頭霧水地躲回房間,覺得自己只是想說晚點倒,又不是不倒,他可以等半個小時後的那班垃圾車啊!想到A亂罵自己的話,愈想愈委屈(主要情緒),愈想愈生氣(次要情緒),然後心想「A不可理喻,反正我怎麼做都不對,算了」之後B主動幫忙做家事的意願又更低了。

 

 

兩人就在這個循環中不停輪替著,只是因著事件不同,程度時大時小而已。

 

 

改變要選對時機

接下來呢?該怎麼打破這個循環?方式有很多,上課、伴侶諮商、正念呼吸、運動、占卜... 每個人都不同,也沒有最好的做法,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時機」,先不急,在機會來臨前,把自己照顧好,別急著想讓關係馬上變好,如果我們渴望擁有長久的親密關係,也請花長久的時間觀察與等待。

 

今天就算A開始說好話或B開始做家事,只要「B就是不幫忙」的形象卡在A心中,或「A就是口無遮攔」的形象存留在B心中,AB就很容易再次進入上面的循環模組,真正的問題在主觀而非客觀。

 

用A來舉例,重點不是「B做很多家事」,而是「讓A『感覺』到B願意幫忙做家事」,今天不論B自己默默地掃了幾千萬次地,都比不上「A開口請B幫忙掃地」的這一次,平常時B想怎樣就怎樣,但當A開口叫B幫忙時,B馬上回應,甚至做的更多、更好,這樣A才會開始主觀感覺B是真心願意協助自己的,也才有機會停止對B的抱怨,甚至開始讚美B,這,不就是B想要從A身上得到的嗎?

 

其實改變他人最快的方式就是改變自己。

 

 

 

文章來自:邱韻哲 諮商心理師

 


註:https://www.growingconnections.live/resources-for-therapists

開啟線上櫃檯

我們使用抱抱醫學預約系統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