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句話大家應該耳熟能祥吧,但聽了老人言,真的就能夠不吃虧嗎?
在晤談的經驗裡,那些真的很認真聽話的「乖小孩」,最後卻變成了最綁手綁腳、作繭自縛的那一群,有許多的擔憂與焦慮,而沒有辦法真正的長出「自己的樣子」。
習慣聽從長輩、父母、師長的資訊,通常在有一個標準與框架的狀態下,他們能夠做得很好。
例如:學校成績不差、總是能夠名列前茅、求學過程中沒有太多的挫折等。
但是卻在出社會之後,摔了一跤,因為「出社會」,代表的是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既定框架」,公司要的、主管要的、同事要的,都沒有一個「規則」,而這卻會帶給這類型的乖小孩一個很大的混亂與惶恐...
「那我該怎麼做?」
「怎麼做才可以『做好』?」
#那些老人言逐漸成為了焦慮與恐懼,總擔心「沒有做好與做到」些什麼
當沒有一個既定SOP,帶給乖小孩最大的挑戰,是他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而早期經驗吸收進來的「老人言」,就會成為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焦慮...
「如果不怎麼做...就會怎麼樣」
「應該要做到...不然會...」
這會讓人沒有辦法去思考「我想要怎麼做」,而一直把眼光放在「怎麼樣才會被覺得是做好、做對」。
#對於乖小孩最重要的練習,不是再去聽從外面的聲音,而是練習發出自己的聲音
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已經讓乖小孩習慣了「不用思考」,只需要「聽從」就好;但長大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要練習自己判斷、評估、做出決策,不會有人時刻地在旁邊叮嚀你應該要怎麼做。
#長出自己的樣子,終究會經歷成長痛的過程
通常因為類似議題來談的案主,都會帶著一個非常大的迷惘與困惑前來,也會更期待在諮商中可以有人「給你答案」。
但...發現了嗎?
這樣又會變成是「心理師給你答案」,再次重複了「別人給予」得過程,也許短暫地能夠安心,但這是來自於過去一直習慣於「聽別人的話」的安心,而不會真正地讓人踏實,只是一個重複地「挫折經驗」,我們終究還是沒有辦法長出自己。
#長出自己的樣子不會是一個終點,而是在每一個過程中,更認識自己一點
在諮商中探索的,會是在過往經驗裡慢慢釐清與思考,認同的、不喜歡的、傾向的、排斥的,因為不會立刻得到答案,我們會一起在「未知」中打滾一段時間,老實說,這真的很難,但我們能夠一起嘗試面對看看。
成長從來不會舒服,但也許有一天,當我們「打從心底的相信與知道,我做的決定已經無關外界的好與壞,而是自己的意願,而我能夠相信這件事」,這才是「舒服」,而那一刻我們會清晰,原來我可能是什麼樣子。
長大,很難,但也許長大...
不是聽老人言就不吃虧、不是為了跟上誰的步調而一直收下他人塞進來的東西
而是練習用自己的速度,創造與長出自己。
文章來自:郭玟秀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