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孩子,是我沒有母愛嗎?--生育抉擇的心理歷程
鄭芷昀 Cecilia Cheng 諮商心理師
2022/11/08

「對於生孩子這件事,我也很矛盾...我媽說『母愛是天性,生了就會愛』

 

初為人母的朋友說『想看自己與老公的結晶,不是很自然嗎?相愛的人都會吧!』

 

不認識的人說『不生怎麼對得起妳老公、婆家?』、『不生孩子等妳老了就會後悔!』我估摸著,對啦…我沒有母愛、我們不夠相愛、我以後會孤獨老去…但,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想生孩子阿…」

 

不生育的複雜心理

 

矛盾中充斥對於不生育的堅定,卻同時無從抗拒這些聲音的綁架,彷彿不生孩子,就得貼上「自私」、「思慮不周」、「沒能力」的標籤,連自己也開始懷疑甚至厭棄這個選擇:為甚麼他們敢生而我不敢,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會不會被嘲笑?會不會真淪落悲慘晚年…。

 

大家並不會問選擇生育的人「為甚麼妳要生孩子?」,但不生育的人,卻經常得到皺眉或尷尬的回應「為甚麼妳不生?」,顯而易見這件事仍被視為理所當然,且這些問句,經常落在女性身上。對於不生育的選擇,有太多來自外在,最後甚至內化的質疑、恐嚇、比較,並非總是能理直氣壯並正向肯定「這就是我要的生活」。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交織

 

除了「不喜歡小孩」,經濟層面不允許、不忍心讓孩子面對艱難的時代、沒有信心成為好父母、擔憂孩子繼承父母自己或家族的苦難,都是經常聽到選擇不生育的原因,卻較少有人抱持正向預期做了這個決定。

 

生育抉擇,其實是牽起了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生命、社會文化的節點。細剖這些原因,可能反映了個人過去的成長歷程,造就對未來的預期與想像,同時也可能反映現在的自我價值或狀態,而我們融入於社會裡,更是難以脫離對生育期待的影響,例如「培養孩子贏在起跑點,但沒有足夠資本,我沒有信心養好他,也代表我不夠成功」,這些期許與要求,讓生與不生,成為了一種比較與競爭。

 

不生育可以是快樂的選擇嗎?

 

跳脫「生育是義務、是投資、是圓滿象徵」框架真的不容易,這些話語甚至已經成為妳不想相信卻無法拒絕相信的教條,但仔細剝開每一點,我們都是能夠提出異議的,舉「生孩子是夠愛對方」這點異性戀中心的思想為例,不生就代表不愛嗎?相信這個因果關係是顯而易見的謬誤。

 

不生育,當然可以是合理且欣然的選擇,無須把生育與成功、母愛畫上等號,不生育,不過是另一種生活方式。

 

#選擇不生孩子,並不是「辜負母愛『天性』」,也不代表妳是不及格的女性

 

#不是有了孩子,人生才是完整的

 

 

文章來自:鄭芷昀 諮商心理師

 

開啟線上櫃檯

我們使用抱抱醫學預約系統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