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好自己:成為足夠好的父母,就好!
郭玟秀 Wen hsiu Kuo 諮商心理師
2022/11/08

懷胎十月後生下的寶寶,他是否健康?要親餵或是瓶餵?是否如正常發展階段地長大?陪伴他的時間是否足夠?該怎麼做才能夠成為一個「好媽媽」?

 

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成為了人母/人父,新生命呱呱墜地的悸動,連帶著自己原本的生活必須要大幅改變,甚至是「天翻地覆」,都是初為人母、人父需要面對的難題。

 

  • 寶寶的健康與否,成為你的全部

 

好不容易生下寶寶,接下來父母需要面對地是如何照護一個脆弱的、皺皺小小的新生兒,「害怕會傷害到他」、「害怕自己沒做好什麼部分可能會造成寶寶不健康」這樣的想法可能時常出現在父母的心中,焦慮不安、時常受到驚嚇、神經質等等,這一些都是正常的反應。加上媽媽在生產過後荷爾蒙有著大幅的改變,也容易讓媽媽有一些產後憂鬱的現象,更容易擴大這種「害怕寶寶出什麼事情」的可怕想像。

 

  • 寶寶的動態,成為你的生活

 

照顧一個新生兒絕對不是輕鬆的工作,新生兒不會表達自己,只能夠透過照顧者不斷地猜測、嘗試,透過新生兒的哭與不哭,來判斷這是不是新生兒的需要。

 

這個過程是疲憊的,至少新生兒出生的頭兩到三個月,照顧者會像是「沒有自己」一般,新生兒的需要只能夠透過照顧者得到,會產生一種照顧者與寶寶融合為一體的感覺,當他哭的時候你必須動、當他哀哀叫的時候你必須調整、當他餓的時候你必須餵奶。有些照顧者很享受這個與寶寶合而為一的過程;但有些身邊的支持系統不高、獨力照顧寶寶的照顧者也可能感到耗竭。

 

這個「融合、合而為一」的感覺也可能牽動到照顧者自己在嬰兒時期的經驗,是讓你感到安心、安定的,亦或是一種不安、要失去自己的經驗?自己在早期經驗中與照顧者的互動模式、照顧者是怎麼去理解與感受新生兒的情緒,讓我們也會用類似的經驗去理解自己寶寶的行為與情緒。

 

  • 心理上支持與陪伴的重要

 

新生兒初次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感受到照顧者的存在、不舒服的時候能夠得到安撫、餓的時候能夠得到奶、有人(照顧者)會神奇地回應自己的需要、甚至能夠接受自己的這一些無止盡的索求也不會被拋棄,就像是自己的一切感受都被允許了一般,這些都是建立新生兒安全感的重要過程,那種感覺就像是「我是被允許的、被接納的」。

 

但同時,照顧者可能持續地感受到自己被新生兒給索求(確實也是),這個被索求的感覺很需要被誰給接住,也許是伴侶或是家人,對照顧者來說,如果身邊沒有可靠的支持系統、心裡與情緒上感到不被支持理解,也更容易感到匱乏。

 

心理上,照顧者是否能夠相信自己在有需要的時候是找得到資源的、是否是被身邊的人給支持、是否被允許可以「偷閒一天不照顧寶寶但也不會被認為是壞父母」,這樣的感受其實也來自於自己的嬰孩經驗,源自自我很早期、被自己的照顧者對待的方式。

 

  • 足夠好的父母,就好

 

許多親職教育的書籍會教導該怎麼教育孩子,不自覺地讓人陷入了「我應該要做到最好」的桎梏中,新生兒要的並非「最好」的父母,而是對新生兒來說足夠好的父母就好,照顧者的臨在、情緒上的陪伴、物理上的存在,都是新生兒能夠感受到的、也是他們認識世界、感受到愛的一個方式。

 

但在我們照顧好新生兒之前,自己內在的嬰兒自我,也需要被好好的理解與照顧到。那些在照顧新生兒過程中可能勾起的情緒,不安全感、害怕、失去自己的感受,都在反映著內在的嬰兒自我也需要被好好的理解與陪伴。

 

成為「足夠好的父母」之前,也許我們都要先練習接納「足夠好的自己」就好。

 

 

文章來自:郭玟秀 諮商心理師

開啟線上櫃檯

我們使用抱抱醫學預約系統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