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前往心理諮商,心理師都會告知週期是一週一次,這樣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但常會有些人提出想要兩週或三週一次就好(非金錢、工作輪班等不可抗力因素),非常堅持其它時候「能夠自己想」、「想要自己整理」、「不想一直來」等等,但其實一週一次是有原因的,主要分成以下四點:
-
密集相處
心理諮商的最前身為精神分析,大都一週三次以上起跳,後來因應文化、經濟、政治等種種因素,才改到現在的頻率。
主要目的是,當心理師能夠和個案有越多的相處時間,越能了解個案的為人、言行舉止,這些需要透過觀察才會得到更多資訊。不同於個案自己說事情,那是理性的頭腦在說話,「相處」中會嶄露更多日常的神情態度、甚至僅會對伴侶或家人才表達出來的隱性特質,那常常卻是困擾的關鍵。因此透過至少一週一次的相處,心理師才更瞭解個案的整體狀況。
-
瞭解變化
每週都會有許多事情發生,也就需要每週瞭解發生事情後的心境變化。
比如說和老公鬧離婚的個案前來,每週都會有不同事件,從為什麼要離婚、想很久了終於說出口、分不開的情緒糾結、老公挽留時怎麼辦、決定真的離婚了、如何撫養小孩等等,每週都有許多當週的事件需要討論,而事件還會連結到過去事件,才形成如今的負向行為處理模式,導致現在變成巨大的困擾。通常當週討論一件事情時間就差不多了,所以也還需要更多次數才能更深入瞭解、做出不同以往的決定、和促成根源性的改變。
當個案說「沒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需要回來反思,一週七天內就算什麼事情都沒做,外在也有許多刺激源(伴侶、父母、工作、新聞),以及內在變化(憂鬱、焦慮、煩躁、毫無感覺)的時刻,這些時候也許是發生了某些事情讓個案回到習慣不說的狀態,覺得沒必要說、說了沒人會幫忙、有人幫忙也沒用,因此現在也不願在心理諮商中透漏。
但一個人會產生困擾,總是產生在他孤立無援而對這個世界失望時,世界也如他所願地讓他失望了。所以「沒發生什麼事情」並非真的沒發生事情,只有個案是否願意探索挖掘、是否願意說出口、是否願意開放心思的討論。
這些細膩的變化,需要每週不只「有發生事情」要瞭解,「沒發生事情」的時候可能更是重要。
-
形成潛意識的時間習慣
接著第二點,有一部分的人,他真的覺得沒發生什麼事情,但其實他也感受到內心殘破煎熬,才來尋求諮商的協助。所以每週一次的用意在於,讓個案也開始習慣碰觸內在。
對於習慣了固定時間且一週一次的個案來說,會在諮商前一兩天開始想比較多,願意花時間想比較深,甚至開始做夢,因為潛意識習慣了這種浮上來的頻率。這也使得諮商開始後,就有許多思緒自由地在腦中流轉,讓諮商過程更加順暢。
相反的,如果改成兩週一次或更久,要形成這種習慣就更難,甚至時間拉太久,導致每次都只能講表面的事件,沒辦法深入討論。
-
安定感
這是很多諮商的人覺得諮商有效,卻又說不出原因的其中一個原因。
當生活中好多事情不穩定,但是你知道每週肯定會有一個人在那邊等你,有一個地方可以傾倒心中的垃圾,那也就比較有能力先忍住當下的情緒衝動,因為你明白再撐幾天就能夠訴苦了。
和心理師維持一段穩定的關係,也是在學習如何和「人」磨合相處,這可能是你與爸媽、伴侶、朋友等都難以真正做到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大多時間還是會選擇表面平靜,盡量不吵架,因為擔心從此被冷落拋棄了,但憋太久又在表達時過度情緒化。
在諮商室中,我們可以提出任何討論,不會輕易地結束關係,甚至在你情緒化時給予支持。慢慢地,能夠讓你也在其它關係中呈現穩定自在的一面,並在生活中起衝突時,也想起心理師是如何對待你,感受到那一份安心感,也在必要時如此對待其他人,讓「關係」趨向穩定。
文章來自:莊博安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