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自己,你更在乎別人嗎?
郭玟秀 Wen hsiu Kuo 諮商心理師
2022/05/04

「我總覺得如果我的母親不快樂,我也快樂不起來」

 

「在這段記憶裡面,沒有我沒有關係,只要我的家人都好好的就好」

 

「如果我有這個資源,我就會去給其他人,可能是希望也能夠有被需要的感覺吧」

 

但是,你自己呢?

 

你的需要、你的需求、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有些人,比起自己,更在乎別人的感受,就像是他不曾照過鏡子、而他一直看向他人一般。或許有些來自於童年的早期經驗,在我們嬰幼兒時期,比起自己,照顧者是全知全能的存在,我們需要仰賴照顧者的照料、回應、給予,照顧我們的各種需求,也帶領我們認識自己。在我們得以看見自己是誰之前,我們需要透過照顧者來認識自己。

 

「原來這是不舒服的感覺」

 

若照顧者在成長過程中得以接納、允許、並且帶領我們去認識這些情緒感受,孩子也能夠往發展自我的路上邁向一步;但有些照顧者也有自身的議題,在生活中的苦痛、自己本身的情緒調適、環境的壓力等,讓照顧者沒有能力、或是沒有辦法去陪伴孩子,反過來地,孩子會想透過自己去給予、去陪伴、去照料照顧者。

 

母親的難受是他的難受;母親的苦痛是他的苦痛;當母親黯然神傷時,孩子也撕心裂肺。

 

這樣「共生」的狀態下,孩子自然沒辦法看見自己。

 

責怪照顧者、怨嘆早期經驗決定了一切並非是目的,畢竟在人生的路途上,理想化的好媽媽、好的照顧者不一定會出現;但成長中最棒的事,是我們能夠有能力去理解、去探索並看見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經驗與經歷的部分,那些沒能得到需求的委屈、總是付出而忘了自己的難受、比起自己更在意他人的執著,我們都需要好好地看見、理解、並且接納。

 

在意識與理解的狀態下,也許有一天,我們也能夠練習,把自己的需求勇敢地說出來,能夠坦然的追求自我而不罪惡、能夠清楚的說出自己的想要而不瑟縮,那一刻,我們會成為自己。

 

 

文章來自:郭玟秀 諮商心理師

logo

開啟線上櫃檯進行預約

您好,請問您需要什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