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情是一場美夢。它使人歡愉、使人陶醉,也使我們不顧一切;失戀則是心痛、意志昏沉,卻也使我們更成熟些。
《名媛教育》講述的是一位初入愛情的女人,還是完美夢幻般的愛情。然後這個夢又被同一個人狠狠的打碎,於是,她開始對愛情、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與體悟。
開名車戴名錶的大叔David,一身筆挺的西裝、用幽默且紳士的方式靠近女主角Jenny,又謙遜地透露出自己對於音樂和藝術的涵養與愛好。再加上,如果有人把你從整天念書、被父母碎念的繁瑣生活中拯救出來,你會不動心嗎?
Jenny是理所當然地跟著David走了。她接收David帶來的一切新事物,因為那太有趣、太新奇了。和同樣17歲的女同學相比、和所有她認識的女性相比,能參加最愛的古典音樂會、用最高價在名畫拍賣會上得標、使用香奈兒的包包和香水、到浪漫之都巴黎遊玩。回學校後,還能在同學面前驕傲地點上一根俄羅斯的名菸。那等同於開啟通往浮華世界的大門,炫耀自己所得到的東西是多麼極致的美好。那享樂、那權力,誰能拒絕得了。
但Jenny也因為找到理想的生活模式(每天吃喝玩樂),被迫選擇放棄原先重視的特質。像是得知David其實並非自己想像的完美,他與朋友的工作是偷取老人家中有價值的寶物、與逼迫他人搬出公寓再用低價購買,這讓Jenny內心的良知受到嚴厲的挑戰。又像是Jenny後來選擇放棄自己的天賦、放棄自己申請進入牛津大學的機會,她的聰明、她的智慧將從此被隱沒。不再有人注意到她的音樂或文學能力、也不再有人在意她是否可以成為大提琴家或文學教授,因為從此可以過著享樂的生活。
但這些真的是Jenny想要的嗎?我想,從她每次掙扎的、糾結的、或望向遠方的表情來看,這也許是一種妥協。是受到極想自由的欲望驅使、是受到David誠懇的誘惑、是受到從小父母以利益為重,孩子內化了父母的決策方式。種種因素影響之下,一種內心界限的妥協。
就像這整個故事,並非只是一位到處拈花惹草的男人誘拐天真無知的少女。所有結果都是建立在兩人的互動循環之下。David是負責誘惑與提供門票的人,Jenny則是拿到票後,急切的想通往自由繁華的巴黎與浪漫可人的愛情,所以奮不顧身地往內衝去;就像是在街道上,David指責Jenny的說:「你一口喝下每一杯我放在你面前的酒,然後把杯子砸在吧檯上,要求再來一杯。」
為達成對繁華世界的追求,Jenny使得自己不斷妥協。對說謊妥協、對追求夢想妥協,對許多她不能接受的新觀念新事物妥協。她將自己內心的界限,朝向一個無法控制的方向無限擴展。
界限是保護一個人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圍欄,設在你與外在世界中的分隔線。
當界限越緊縮,與外在接觸的範圍就越窄,越無法經驗世界的美好與自由。
相反的,界限越向外推進,雖然能不斷體驗各種新奇有趣的事物與想法,但也是給予外在事物能直接影響你的機會。因為界限內所圈住的、界限外你伸手所能鉤取的,終將會被你納入心底,成為自我人格的一部份。
當Jenny不斷將自己的內心界限向外推進,她能接觸到許多不同以往的新奇與目眩神迷。但另一方面,她為了能看見及觸碰到那些自由與浪漫的想像,她開始試探性地前進。因為不清楚前方的事物安不安全、想不想要,她仍是保守的觀察著。而第一次她跨出一大步,就是在David告訴她偷名畫與非法買賣住宅時,Jenny震驚,不解。她陷入道德和欲望的兩難,但最後還是妥協了,並又開心的和David在街道上跳舞轉圈。只是Jenny知道,自己心裏有個角落,開始慢慢被界限外、她剛剛鉤到的東西侵蝕,正在轉化她的內在想法、和她整個人。那是:「為了自由生活,偷竊和壓迫他人是被允許的」,而這句話背後更是在說:「犧牲是必要的。」
我們一旦對某些想法妥協,就會逐漸接受這樣的想法,並認為那是形成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它也就會進而成為你內在的一部分,讓你也開始這樣對待他人、對待自己。
所以Jenny之後也相對應地輟學,放棄自己成為音樂或文學家、與進入牛津大學的機會。因為這種「犧牲」的想法已深植內心。
也許選擇繼續升學、工作,也許和很多個不愛的人在一起,也許擁有善良與同理心,這些對你來說,都不是重要的。那麼你要清楚,對自己來說,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是不能妥協與放棄的?也就是說,那個不容侵犯的,你自己的心理界限在哪裡?
在得知大衛已婚,不願意面對自己而逃之夭夭,且還在外面亂搞成性後,珍妮徹底失望了。她不僅是對大衛的不負責任失望,她也對自己失望。因為她將所有的一切,唯一的聯考時間、第一次的性愛、未來就讀牛津大學的夢想,全都壓在這男人身上了。而現在,她覺得自己一無所有。
但這也是Jenny重重摔一跤之後,像是覺醒般,發覺自己為此犧牲太多、迷失太久。這是她收回追求自由的心、與解除幻想的時刻,也是她內心界限重新往回縮減到足以保護自己的時刻。
就像她說:「我覺得老了,但仍不是很有智慧。」
當我們經歷的越多,對於拿捏自己的心理界限──該做什麼、該怎麼思考──會越顯得世故和老練。但對於如何抵抗界限外的誘惑、如何做到該做的事情,就仍需經過更多深刻的反思、與兩難的抉擇。
尤其面臨欲望的驅使和引誘時,我們容易很快的將一切奉獻出去,同時也接收外在世界所給予的一切。但在受傷之後,卻只能獨自觀看破碎一地的內心。你花很多時間撿拾、拼湊,那些時間比現實生活中、或是在夢中都還要久。所以你感覺老了。但對於如何重新與外面的人、外在世界連結,你可能變得沒有想法、沒有希望。
也許可以重新反思的是,自己與人相處、對愛情、對欲望的界限、可以接受的範圍到哪裡?你願意多大程度的開放自己去體驗這個世界?你又願意讓哪些事情進入內心來改變你?
更清楚自己的內在世界後,下一次再遇上另一個熱烈追求你的人、一段看似完美的親密關係、或讓你困惑掙扎的事情時,你就比較能停下來靜靜地思考:你在二十年後,是否能感激自己當初跟了這個人?你是否不後悔做出這項重大的決定?以及你是否已真正有智慧地、真誠地走向自己想要的路。
文章來自:莊博安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