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中的自我反思歷程
邱韻哲 Cho 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2022/04/07

藝術治療最大的迷思之一就是「藝術治療師看到我的作品就知道我在想什麼」,每次聽到這個論述,或是看到他人這樣使用藝術,都會開啟阿捨的澄清魂,很想跟他們說藝術治療師不是算命師,不會占卜,只能提供自己的觀察給個案參考。那些感覺、想法、聯想都是治療師的,只是練習覺察久了,就像刀被磨利,有時比較敏銳、更容易切合到個案當下的需要而已。

 

#其實只要養成時時觀察自己的習慣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治療師。

 

最近因為要準備年後花蓮的工作坊,每個月至少跑瑞穗一次,嘗試不同媒材組合的可能性,常常跟夥伴創作到深夜,累到不行才回住宿處,倒頭就睡。

 

#階段一好奇冒險

 

上週末,帶著探索的心開始創作。之前累積的經驗告訴我「愈沒有計畫的成品愈美」,所以已經完全不去考慮自己的配色喜好,有什麼顏色就倒什麼顏色。果然,一張美麗的黃石公園縮小版被創作出來了。

 

#階段二習慣反應

 

但過了四個小時,為了實驗效果而用不同比例製成的顏料開始龜裂,馬上感覺「心疼、不舒服、難過」,(為了回應心中的感受)馬上的反應是「補起來」,很努力地把邊邊龜裂的地方都補好後,隔天起床一看,裂得更慘、更大、更廣… 範圍大到根本不用想要怎麼補。

 

#階段三產生創意

 

有時狀態走到一個極端,反而會讓人開始有新的思考。那要重做嗎?作品裂開的樣子真的不好看嗎?(開始認真觀察裂開的作品)我可不可以接受這個顏料、這個作品就是該這樣發展?地震後的黃石公園不是也很酷嗎?阿捨開始欣賞、喜歡這個作品了!

 

#階段四連想反思

 

黃石公園是美國著名的國家公園,那是一座累積了千萬年才形成的火山地形,卻在阿捨的創作中瞬間崩裂。無論我們接受或不接受,這就是這個媒材最真實的樣貌。這個歷程剛好呼應了阿捨最近生活的一個面向,創作幫助阿捨跳開舊有世界崩裂的心疼,隔一段距離,欣賞真實的美。離開花蓮前,阿捨輕輕地為這張小作品敷上保護漆,感謝這張創作給予自己的看見與力量。

 

然而在創作前,阿捨完完全全不知道會有這些經歷。

 

#創作永遠表達得比我們以為的還多

 

這就是藝術創作最讓阿捨著迷的地方,當我們願意靜下心來觀察,透過創作,如實地表達,創作也將會好好承接我們,提供給我們繼續生活的創意與力量。

 

 

文章來自:邱韻哲 諮商心理師

開啟線上櫃檯

我們使用抱抱醫學預約系統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