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無法接納自己」一名藝術治療師與自己和解,從社會價值觀中解套的心路歷程
邱韻哲 Cho 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2022/03/26

大家好,我是阿捨,一個藝術治療師與諮商心理師,我同時也是個既害羞又內向的人,這其實也是我選擇做這個職業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樣我就不用去找人說話,別人會自己來找我講話。那藝術治療師在做什麼呢?我們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幫助他人瞭解自己,而在協助他人做到這點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才行。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我,我會說自己是個極度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怎麼說呢?我從小就非常怕死,不只怕自己死,也怕身邊的人出事,小時候只要我父母開車出門,留我一個人在家,我就會一直在腦中想著,完了,車子會拋錨,他們會出車禍,我會被親戚領養、寄人籬下,過著像阿信(註1)一般悲慘的生活,覺得自己是全天下最悲慘的少年,在家裡哭得稀哩嘩拉的,這就是阿捨小時候在心中不斷上演的劇碼。

 

然後阿捨漸漸長大,進入學校,學生在學校主要的成就感來源有兩個:課業與人際,課業的部分也很慘,有興趣的可以看阿捨之前的TEDx演講(註2),這篇文章只先講人際的部分,大家應該可以想見一個悲觀又害羞內向的人在班上呈現的樣子,就是怪怪的,自然沒什麼朋友,阿捨也一直覺得是害羞內向的問題,所以一直努力地要調整自己,努力裝成一個活潑開朗外向的人,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大學更是如此。

 

大一的阿捨想著,每個人都離開家,沒有誰認識誰,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我一定要交到很多好朋友,開始串門子、主動聊天哈啦,約夜衝夜唱,一開始還不錯,阿捨也的確交到了一些朋友,但後來發現,好累喔,當阿捨裝得好的時候,還是覺得沒有人真的喜歡自己,因為那不是阿捨原本的樣子,當裝得不好時,身邊的人發現我不太說話,給我空間,還沒開始討厭我,我就會馬上跟自己說:「看吧! 果然沒人想跟我交朋友,我就是那麼爛,不值得被喜歡,我一輩子都交不到朋友」,所以不管裝得好或不好都不對。

 

慢慢地阿捨發現自己內心有個很深很深的恐懼,那就是以為「接受等於結束」,我以為接受自己是悲觀內向的,自己就會永遠悲觀內向,但事實上,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如果今天我水彩畫不好,我不接受這件事,一直跟別人說:「其實我畫得不錯,你都不知道我幼稚園的時候畫畫還得過佳作」,那我就永遠都沒辦法進步,但如果我可以承認自己其實畫得不夠好,我就有機會去思索問題出在哪,是我不會控制水份,還是不懂得如何運用水彩顏料,又或者是水彩筆太軟了不習慣,我才能針對問題解決、進步,所以其實接受才是改變的開始,就像是海苔熊(註3)說的:「人要先承認自己的有限,才能創造無限」。

 

所以一個悲觀、內向的人,要做的不是裝出樂觀、外向的樣子,而是在接受自己原本的狀態下去思考如何在適合的環境、面對適合的對象、用適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這也是最近的韓國暢銷書「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的核心理念之一:「接納如此不完美的自己」。

 

然而,我們生在一個習慣比較的社會;進學校要比成績、進公司要比履歷、選伴侶要比薪水、長相、身材、家室、個性…任何事情都可以拿來比。看完「年糕」後,阿捨更加確定「比較」是造成人心理痛苦的主因之一,「比較」讓我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這份不夠好會讓我們感覺自己永遠無法快樂,甚至覺得自己沒有資格擁有一個更好的生命狀態。

 

但「更好的生命狀態」要怎麼定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羨慕人的經驗?阿捨可多了,國中時阿捨班上有個同學會請大家吃零食,下課時大家都會跟他去福利社,阿捨很想要那種眾星拱月的感覺,但沒有錢,最後只能飲恨作罷,然後阿捨又看到班上的運動健將,體育課打球時總會有人在一旁圍觀,一顆三分球進籃總是惹來一陣歡呼尖叫(讓阿捨欽羨不已),所以也試著學打球,結果怎麼都無法像那位同學帥氣地進球,超級挫敗。可想而知,當時阿捨覺得自己糟透了。

 

我以為答案在別人身上,但,這是個謬誤。

 

長期以來的比較習慣會讓阿捨一直有「只要我這樣,我就可以變成那樣」的想法,像是「只要我有錢、會運動,我就會受歡迎」,那阿捨想要的到底是有錢、會運動,還是受歡迎?當然是後者,而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前者,又一直達不到時,怎麼可能不感到絕望呢?阿捨曾經參加一個精彩的教育講座,演講者除了本身優秀外,也非常努力、懷抱理想,講座的尾聲,講者用哥倫布與麥哲倫的故事作結,期許自己的存在可以像哥倫布一樣,在教育的領域啟發更多人去開創更大、更廣的新世界。當時的氛圍非常感人,雖然這應該不是講者的目的,但阿捨感覺到應該有很多人心中也開始把講者當成他們心中的答案,不過,有多少人能達到像講者一般的成就呢?當他們達不到的時候,會不會又開始否定自己的價值?阿捨不由得擔心,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叫一條魚去爬樹,牠會終其一生相信自己是個笨蛋」。

 

其實,答案在自己身上,而我們遇見的每個人都是一道題目,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

 

每當我們被人牽動,出現情緒(不論是羨慕、嫉妒、難過、開心、憤怒、恐懼…)時,要馬上做的,不是急著去回應那些情緒,而是好好去思索情緒被牽動的原因,釐清對自己來說重要的,究竟是什麼,才能夠好好回應自己內心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該去想的,不是如何成為哥倫布,而是怎麼找到自己想要的、適合自己的海域,然後為了在這塊海域上航行做準備,以自己的步調慢慢前進、調整、進步,終有一天,當我們愈來愈專業了,我們自然而然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哥倫布。

 

「答案在自己身上」,這是阿捨在這個充滿比較的社會中活了30幾年後,找到的解套,也讓阿捨從一個極度悲觀的人開始可以樂觀,因為不再有什麼需要比較的,唯一需要的是認識、了解自己,然後慢慢成長,這樣就好。



 

文章來自:邱韻哲 諮商心理師

 


 

註1:1980火紅的日本電視劇,是日本史上收視最高的電視劇,講述日本女性阿信,為了生存,掙扎、奮鬥、創業的故事。阿信小時候家境貧困,需要在他人家幫傭,受盡委屈。

註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erTv3L-QE&t=24s

註3:海苔熊,心理學家,本名程威銓,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目前為泛科學、女人迷、姊妹淘、30雜誌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 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logo

開啟線上櫃檯進行預約

您好,請問您需要什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