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陪伴」
邱韻哲 Cho 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2022/03/14

以前常會希望進入一段「永遠不會讓自己受傷」的關係,但一再實驗的結果顯示,沒有一段(與他人的)關係會是不會受傷的,正如當代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在新書「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封底寫到:「悲傷,是我們為敢愛付出的代價。」當我們進入關係,且是認真的,就註定有一天會失落、難過、受傷,因為關係終有一天會結束。所以重點不在避免受傷,而在受傷後如何面對、處理、調整,讓這個傷口使我們更茁壯。

 

過去幾年,阿捨經歷了親密關係的經營、衝突、分離、再相會。在遇見A之前,阿捨感覺自己像是面有洞的牆,遇到A後,A像是批土,把洞補了起來,雖然沒有洞了,但有部分凸起,總覺得哪裡怪怪的。長期的相處,讓我們培養出良好的默契,但A終究不是我,久了還是有衝突,更麻煩的是永無止盡的期待,「都這麼久了,你怎麼會不知道?」、「你應該要在這個時候做那個、這個」,最後兩個人都很疲憊、失落、受傷。

 

發現,抱著「想要一段不會受傷的關係」的這個想法,反而更容易受傷,而且非常自我。

 

分開後,才有機會好好梳理,倒底哪些是我的想法,哪些是A的,哪些是我要的,哪些是A要的,例如,我以前去全聯,都會買一堆東西,想說「A應該」會想要吃(但常常是自己想吃),結果買回去後A意興闌珊,我就會因為好意被拒絕而難過;當我不再拿「為了A好」,來作為「為自己好」的藉口,也就不會因為A沒有反應而生氣,因為我清清楚楚知道,那是自己自願要做的。這是一個把牆面凸起、多餘的地方刮掉,呈現出更完整自己的歷程。

 

牆因為某些原因(創傷經驗)而裂開>>>發現(覺察)裂痕>>>補土(經營關係)>>>把多餘的批土去掉(隔開時空,認清自己)。是我在關係中的循環,這個循環在生命中不知道還要重複循環幾次,因為成長的過程中,總有大大小小的創傷,有些被察覺、填補了,有些還沒,但阿捨扎扎實實地被陪伴過,也被填補得更茁壯完整,如果有機會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的批土(或被批),阿捨也會感到很開心。

 

 

文章來自:邱韻哲 諮商心理師

logo

開啟線上櫃檯進行預約

您好,請問您需要什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