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理空間」
邱韻哲 Cho 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2022/03/14

哈科米(Hakomi)是我從美國留學回來後一直陸陸續續在接觸的一個心理取向,今年4月,剛好在疫情變嚴重前,我參加了「愛的同在」工作坊,在過程中翻轉了一些我對心理治療的想法。
以前我總覺得「平衡」是最重要的。「要工作也要生活」是我的座右銘,所以下班後還要跟朋友聚會、看電影、練習靜坐、閱讀、參加工作坊... 充實豐富,但長時間下來卻疲憊不堪,更慘的是,都是自己選的,怨不得人。明明都是自己在意、真心想做的,怎麼還會累呢?直到在工作坊中,體會到「空間」的重要性,才恍然大悟。
在「愛的同在」工作坊中,「不知道」的態度極為重要,兩天的工作坊,第一天幾乎都在練習怎麼抓到「不知道」的感覺。因為,當我們「什麼都知道」,就不用再去觀察、確認、理解了,用自己知道的方式去對待對方就好(因為我們知道的就是對對方最好的),但這就不是同在,比較像強迫中獎。有人會喜歡被這樣對待嗎?即使主動給予者提供的與需要相符,在這樣的態度下,還會想接受嗎?
當我們重視一個人時,好好地接收對方的表達無比重要,因為那傳達出「我願意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後面」、「我願意以你的方式來理解你」、「我需要你」的訊息,而這個傳達需要「不知道」的態度來開創一個心理空間。
心理如此,生理也是如此,把胃塞滿後,再美味的食物送到眼前也只讓人想吐。我過去的生活豐富精彩,但實在太滿了啊,需要一些空白、一些轉圜的空間、一點氣力,創意、靈感、可能性與美才會跟著探出頭來。
文章來自:邱韻哲 諮商心理師